2022年6月5日,以“合”为主题的上外三亚附中第二届民族魂·中国文化节活动落下帷幕。这是两年来,以“启”、“承”、“转”、“合”四字为主题的两届国际文化节、两届族魂中国文化节活动的终篇。接下来将进入“继”、“往”、“开”、“来”的全新篇章。
享民族万兴之合,传古今融汇之德,本届民族魂·中国文化节活动历时一个月,同学们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穿梭,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求索。弦歌不辍,芳华待灼,一个月的时间,每个人都收获颇丰。6月5日下午,第二届民族魂中国文化节闭幕式——国风大舞台正式开始。
校长朱玮雪在闭幕式上发言,感谢各位同学在繁忙的学业中,用热情和兴趣、用在校所学,以最积极的姿态编排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表演。同时预祝同学们能够齐心协力,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秉承上外三亚附中的理念和精神,奔向更高、更远也更璀璨的未来!
第一篇章:古今之“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流传了上千年的琴歌,在上外的礼堂中幽幽响起,那一瞬间好似洞穿了千年。从孔子抚琴而歌开始,琴歌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学生社团“丝桐古琴社”的学生们,在英语教师潘平的带领下,将清幽的弦音、低徊的琴歌和翩跹的舞蹈巧妙结合、相映成趣,而朱玮雪校长独有特色和着古琴乐的迭唱,更是将一曲《阳关三叠》的情真意切演绎得真挚而深远。
“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阳关三叠》因着一千多年前的一场离别而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种演绎,依然是“别”之经典。这是寻思怀古追溯千年的古今之“合”。
第二篇章:交融之“合”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次邂逅,一眼回眸,一首传唱数千年的情歌。《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是中国最早翻译的作品。
音乐教师宋明阳(意大利泰拉莫音乐学院硕士)在国风大舞台上演唱着《越人歌》,歌词声义双关,与音乐教师任佳意(意大利特伦托国立音乐学院硕士)钢琴的旋律,合着一旁黎族小阿哥用灼吧鸣出的质朴之音,妙不可言。
而在黎族民间乐器传承人陈人卿的带领下,初二4班学生林奥参与演出的黎族特有乐器灼吧、鼻箫、呖咧合奏的《黎族风情》,自一番山野之趣。这是传统文化与本土风情的交融之“合”。
第三篇章:大同之“合”
辛弃疾曾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山河,然而却报国无门,无尽伤怀。由初一5班全体同学编排、表演的经典诗词朗诵舞台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的希望与失望,热情与愤慨,也看到了同学们齐心协作的努力与热诚。
有家国之恨,亦有盛世之思。其声切切、其音清清,千年前的唐三彩仕女俑在夜色中悄然苏醒,盛唐时期的记忆也一点点回到她的脑海中。伴着古乐,舞蹈《唐印》向我们述说着盛世的辉煌。
辛弃疾铿锵的神州之望、大唐舞者的柔美身姿带领我们拨开尘沙,合着兄弟院校带来的《舞韵民风》,犹如一股清泉渗入人心。阳光绿水青山间,古韵民风的和谐画面正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合”。
第四篇章:形神之“合”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故事要从民国的一个伶人说起,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日本人以全县百姓威胁他出场唱戏——他就是赤伶。歌舞乐《楚舞伶吟》荡气回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亡时刻《金陵十三钗》女学生与风尘女,危难时刻放下个人生死,去赴一场死亡之约,悲哉!壮哉!合着我们眼中的热泪,凝望民族的那一抹风骨,绝世独立,桀骜不驯。
啦啦操体育专项班的舞蹈剧《金陵十三钗》以气吞山河之势,将民间故事与生死大义,寄于舞蹈与音乐之形,无一词一句却能让观者动容——艺术创作之于现实生活的表达过程中,尽显形神之“合”。
第五篇章:中西之“合”
凝聚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双排键合奏《陕北风情》,苍茫而恢弘;自发组织数月,把环保理念应用于服装设计的孩子们,曼妙而理性……
而上外三亚附中弦乐团的压轴曲目《同一首歌》和《茉莉花》,由美籍小提琴家、教育家蔡苇怡指导并指挥,将闭幕式推向了高潮。
开课仅一年半的时间,零基础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乐团登台表演。随着优美的交响旋律缓缓响起,在全校师生共同唱响的《茉莉花》中,国风大舞台闭幕式演出完美落幕。这是民族之音与西洋之乐的中西之“合”
尾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两年来,上外三亚附中已举办两届国际文化节、两届“民族魂”中国文化节。
2020年秋的“启”,是启程、启发,更是开启,是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也是放眼世界,照见未来;2021年春的“承”,是继承、传承、承载,上下五千年洋洋大观,百年峥嵘路、凤凰涅槃,这是家国情怀的一脉相承;2021年秋的“转”,是转变、发展,更是创新、创造与反思,遇见更好的自己,迎接全新的挑战。
而今天的“合”,是寻古论今中西融会贯通之合,也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合。享民族万兴之合,传古今融汇之德,在“启”、“承”、“转”、“合”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上外学子眼中,来自历史的自觉与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