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看上外教师三十三变,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上外三亚附中“三味学堂”民俗实践课堂活动
作者:swsy 时间:2024-05-24 14:44 浏览次数:0


编者按:“三味学堂”是一次打破课堂边界、融入教师兴趣爱好和创造性劳动,走近生产、生活、文化、历史的好机会,也是一次跨学科实践探索,涵盖美食、手工、中医、竞技、艺术等方面的33节民俗特色体验课程。“三味学堂”旨在传播民俗文化,提高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味学堂”筹备会

 

“三味学堂”活动由教学部韩红老师主负责,各教研组、行政组、生活组均有教师代表报名参与,我校各部门鼎力支持。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筹备,“三味学堂”三十三节课于510日同时开课,教师队伍阵容庞大,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多才多艺的教师们三十三变,化身为厨师、考古人员、中医、茶艺师、手工匠人、京剧演员、礼仪指导、画家等多种角色,为学子们带来了异彩纷呈的特色民俗课程。

3.png


授课教师与课程名单

 

美食篇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蛋挞、钵仔糕都是著名的广式甜品,胡辣汤则是起源于宋代的河南传统名吃,油饼、小笼包等传统面食更是从古到今国人分外喜爱的美食。能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确是一件赏心乐事!在“三味学堂”,“大厨们”先是给学生们介绍了传统美食的文化渊源、制作原理、营养价值及其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随后便一一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动手烹饪起来,乐在其中,现场氛围轻松愉快。当新鲜出炉的自制美食摆在面前,香气四溢,“食客们“赞不绝口,成就感、愉悦感和饱腹感顿时洋溢。学生们在课程中不仅掌握了制作技巧,体验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还懂得了劳动创作美好生活的道理。

 


中医篇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本次“三味学堂”开设了拔罐、推拿、艾灸等课程,它们既是中医理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学习。

课堂上,教师们细致介绍了相关的中医理论和历史发展,并进行了实操演示,对于如何把控温度、如何找准穴位、如何用力得当等专业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学子们兴趣盎然,争相操作实践,现场氛围十分火热。教师在旁边提示指导,对不规范的动作进行及时纠正。活动现场还出现了我校日语外教的身影,他被中医的神奇疗法深深地吸引,认真参悟并积极参与理疗环节,足见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师生们受益匪浅,感悟颇丰。教授推拿的丁老师认为:“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足足过了一把中医瘾!本次民族魂系列活动让我亲身感受到上外三亚附中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更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沃土!”初一(1)班学生李睿轩说道:“奇妙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平平无奇的玻璃罐在中医的手中大放异彩,让身上的每一个部位成为洞悉气血的神器,本次三味学堂活动深受大家的喜爱,我有很多收获!”

传统技艺篇

钩针编织、中国结、折纸、竹编、榫卯结构、剪纸、端午五彩绳、丝网花艺、口脂制作、景泰蓝画等都是历史悠久、历代传承的中国传统技艺,凝结着中国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些课程中学习如何制作精美的传统手工制品,还能了解其文化,感悟其魅力。课上,师生化身为能工巧匠,共同追求指尖上的艺术,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古老技艺传承之旅。

 


礼仪篇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各式礼仪彰显着华夏文明的典雅,令人向往。本次“三味学堂”中有三节传统礼仪课程,分别是迎客礼、中国茶艺、中华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

在《“有朋自远方来”民俗文化体验》课程中,黄旭副校长和刘岩老师带领学生体验海南人民的迎客礼,学习制作一道海南本土美食——糯米蛋,学唱海南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通过诵读古人的迎客诗,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待客礼仪,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美食、美歌、美诗相伴,学生收获满满!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和礼仪,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本次茶艺课由二外组朱强老师、陈晨老师携手俄语外教Olga和西班牙语外教Majo共同设计。雅致的音乐和教师们专业的动作相得益彰,将中国茶的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余音绕梁,茶香扑鼻,好不令人沉醉。通过茶艺课程,学生了解了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体验了茶艺中的基本礼仪和品茶之道。

 


在《中华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仪容仪表》课程中,苏迪老师为大家讲述礼仪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培养礼仪人格以及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兴我礼仪之邦。学子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切身感受礼仪之美,学习礼仪之美,展示礼仪之美,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8.png


体育竞技篇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史组陈刚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进行蹴鞠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蹴鞠运动的魅力。整个课堂既有历史学术性又有运动趣味性,动静结合,唤醒了学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及自觉践行学习、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

 

20.png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它融合了群众的审美习惯,反映人民群众朴实的愿望。《风筝工艺》课程教师介绍了风筝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讲解了风筝的结构及其飞行原理、组装技巧,并让学生现场实战组装。最后,课堂阵地转移到操场上,学生们奔跑欢呼,放飞亲手制作的风筝,一如放飞心中美好的愿望。

 

22.png


科技篇

《会飞的灯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相结合,把无人机制作成了会飞的灯笼,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发散性思维,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其在科技探索中不断进步与成长。

 

23.png


竹简,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尺竹简书》课程带领学生了解竹简的相关历史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在自己做好的竹简书上书写和绘画,制作个性化的竹简作品。学生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朴素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时代,通过书写竹简,了解中国的书籍文化,在动手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5.png


《考古盲盒》课程,把时下流行的“盲盒”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开盒一把铲,“宝物”自己挖。知文物之源;感文化之深;体考古之辛;悟文化之信。学生通过课程能够掌握基本的考古挖掘技巧,能够独立完成考古盲盒的挖掘,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艰辛与惊喜,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深刻内涵。

28.png


艺术篇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在反映人们生活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对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次“三味学堂”开设了年画、中国画、民歌、京剧、古琴等艺术课程,带领学子体悟中华传统艺术的视听之美,提升其艺术素养。

《木版年画的历史及印制》课程讲解了年画的历史发展以及印制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已有材料进行年画的印制操作,一幅幅鲜艳喜庆的年画悦人眼目,增进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花鸟画》课程点出了中国画追求的境界,既现实又虚幻,既写意又写实,并将中国画基本绘画妙招授予学生,让学生在丹青笔墨中感受中国画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气质。

 

30.png


《民歌欣赏与演唱》一课带领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了解民歌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民歌音乐理论知识,演唱民歌。《同曲异构-中外歌曲鉴赏》一课则通过中外国民歌的对比来感受中外文化差异,从音乐的角度来了解民族文化,构建跨文化意识。

 

31.png


《国粹京剧》课程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简单的京剧知识、念白和唱腔,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自主练习、亲身体验,切身感受到京剧表演的乐趣和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英语外教罗奕德(Mr. Taylor)开设的《琴韵悠悠》古琴课,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古琴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古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古琴的独特指法和简单的弹奏法。学生在古琴悠远的声音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人智慧的回声,体悟何谓中国传统“文人音乐。”

 

34.png


辩论篇

《未来已来——思辨民俗文化之上外辩论杯》课程是本次“三味学堂”活动中唯一的一节辩论课。它从理论和思维上引导学生思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思”激趣,以“论”促学,以“辩”会友,通过课程揭开辩论的神秘面纱,开启民俗与文化的思考,体验语言与思想的交锋,享受智慧与灵感的碰撞。本届民族魂活动主题“继往圣,开来学,未来已来”在辩论中深化于学生心中。

 

36.png


结束语:本次“三味学堂”民俗实践课堂活动,内容丰富、集趣味性、跨学科性、实践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对学生而言,“三味学堂”是一次探索民俗文化的欢乐之旅;对教师而言,“三味学堂”是一次挖掘自己潜力的开发之旅;对学校而言,“三味学堂”是一次关于课程开发的求索之旅。期待我校今后更多精彩课程的开设,去传播民俗文化,去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撰稿:唐俐丽

摄影:苏靖雯

编辑:苏靖雯

编审:苏靖雯

审校: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