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一道逐春风,奋楫逐浪天地宏。值我校国际中文课程班获批开设之际,我校第17期真人图书馆也迎来了本期嘉宾——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教授,他以十数年的国际文化交流故事为依托,向上外三亚附中学子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种种方式。
文化是什么?
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吗?
孙宜学教授以设问的形式,从中外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入手,遵循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基本方向,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文化传播足迹,和校园跨文化交流及中外学生融合培养的丰富案例,为我们奉上了一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想盛宴。
同学们或聚精会神,或奋笔疾书,或陷入深深思考,或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文化是什么?就是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谁要放弃自身的文化,就是放弃自
己。越想放弃,挣扎越烈。”
孙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多国国际文化交流的亲身经历,指出文化交流应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是双向的学习与沟通:“文化交流,交往是前提,对流是结果,也是目的。有交往而无对流的文化传播,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所有文化都有一个‘同’:崇尚真诚与坦诚。知道了这一点,文化交流之门就打开了。”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世界舞台,我们在每一个地方都离不开全球化的特点,是整个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合作的基础是彼此先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先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并愿意暂时搁置差异性的价值观和思想。去认知、去说明,然后再追求趋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孙宜学院长的“真人图书”分享,激发了同学们探索中外交流的兴趣。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
“看到小溪时想到大海,看到大海时想到小溪。这样,他就始终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处境,就会不卑不亢,荣辱不惊。”
在多彩的文化交流故事的间隙,孙教授还以生动的比喻勉励同学们,要始终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处境,在厚植文化自信的同时,理解不同的不同的文化。他把中国文化比作“包子文化”,含蓄且意蕴深厚;西方文化则比作“被子文化”,直露且开放主动。“文化冲突最激烈之时,就是文化和谐之机”。
同时他也勉励我们的老师要有知识的视野、历史的视野、国际的视野。希望因此激发、引导、帮助孩子具有国际视野,因为拓展了国际教育全局的视野,即打开了世界之窗。
讲座之后,孙宜学教授向我校赠送同济大学象征着缔结友好合作关系的铜牌以及由他编纂、翻译的二十余类图书,朱玮雪校长代表学校接收。
拾来时星火,聚前行之光。孙宜学教授的讲座,为全体在座学子的文化交流梦投进了光亮。
正如习总书记所讲:“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相信在上外三亚附中“多语种、国际化”的办学特色指引下和孙宜学教授的“中外文化交流观”的真人图书分享中,我校会走出更多擅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秀教师和蓬勃的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真人图书名片
孙宜学,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世界语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和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孙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泰戈尔与中国、海外汉学、汉语国际教育、“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泰戈尔与中国”关系研究著作9部,编、译著50余部,主持大型文化传播系列丛书多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新文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多家核心期刊编委。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
往期回顾
民族魂丨享民族万兴之合,传古今融汇之德——上外三亚附中第二届民族魂“合”开幕